讲座伊始,贾京生教授以少数民族苗族的服饰文化与酒文化展开,引出“非遗”的话题。他将讲座内容分为五部分。首先他提出疑问:“非遗”是什么?“没有非遗之因,就没有物遗之果”,他这样介绍“非遗”与“物遗”的关系。“‘非遗’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往往是物质文化遗产。”教授补充道,像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有形可见的物质常常出现在大家面前,而热词“非遗”却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口头文学等。他根据自己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调研,介绍了许多的极具个人特色并且丰富多样的服饰,例如布依族的蜡染袖片与施洞女性的刺绣盛装。其中少数民族独特的破线绣技艺引得在场听众纷纷感叹。
“‘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要秉承其精神。”教授话锋一转,进入了第二部分。“执着一生”、“追求极致”、“敬物惜物”、“文化传承”的非遗精神更值得被铭记。他孜孜不倦的讲述,所谓非遗精神就如同工匠精神一般,对个人是一生一世的传承,对家族是代代坚守的传承,对族群是世代生活的传承。诸多精美独特的服饰,无不彰显着非遗的技艺在工艺上的严苛要求,在艺术方面要求绝对的精美,并在生活中锻造经典。
接下来的时间,教授又介绍了“非遗”中的智慧、艺术与审美,其中因地制宜的工具制作,因材施艺的材料利用与巧夺天工的记忆技术都是需要现代社会的我们去学习掌握。
在讲座最后,贾京生教授直指当今社会对于非遗的传承与探索不够深入的问题,他表示我们一定要坚守对“非遗”中精神与智慧的传承,多元开发非遗中的文化与形式,活化“非遗”对于当代使用性的创新。